(二)
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”。
事儿上见功夫的跟脚,或者说起手式,落在了“致知在格物”。
《大学》后文,从“所谓诚其意者”开始,一路展开解释直到“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”,偏偏没有专门解释致知格物。既然说“物格而后知至”,那到底什么是格物,如何格,成为千百年来的一大悬案。
朱熹认为,“格”是至的意思,而“物”是事的意思,因此“格物”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,达到极致。但是如何穷尽事理?总结万事万物的共同经验?还是在具体事物上分析入微?作为起手功夫的格物,照此说来,相当的抽象和不易。现代科学分析事物到了分子、原子层面,也还不敢说穷尽事物之理。
阳明先生青年时受朱熹理论影响,以竹子为目标,连续格了七天七夜,最终病倒也未能格明白竹子里面的万物至理。他认为,单纯依靠外物来求得至理的方法行不通。后来以“致良知”为核心,创立了心学,认为格物,是格去心中的物欲。
南先生认为,上面的说法,都不足以表达《大学》中的格物。“致知格物”的道理,在子思所著的《中庸》中,就有明显的解释,如说,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”。这其中,尽人之性对应了内修功夫的成果。而要从内圣步入外王,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“格物致知”。
(三)
本文无意进行学术上的论辩。本人才疏学浅,也远不足以在经学上发表意见。本文后续,将纯粹基于个人对易学原理的理解,乱弹一通如何格物。谬误及不足之处,敬请各位师友指正。
在《天地是一本打开的易经(一)》中,我们说:
《易经》为得道圣人所作,从道中流出。未得道者,可从中见道。纵然尚未明道,亦可借由《易经》而得其功用,这就是“以类万物之情”。因此有《易经》为群经之首、大道之源,是后世一切学问总纲的说法。
《易经》的功用,从类万物之情处体现,由此延伸出一切。这段话,是不是和《大学》从格物开始直到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对上了?是不是和事儿上见功夫、领悟成就事功的基本原理对上了?
做事的基本原理,正是“类万物之情”。从易学的角度看,格物完全可以理解成类万物之情。那具体应该如何“格”呢?或者说,应该如何“类”呢?
格,有木框、标准、类型的含义,如格子、格律、规格、格式等。这正与“类”的第一层含义"类别、归类”相通。
格物的第一个含义,正是万物各归其类。把万物放进不同的格子里,贴上不同的标签。
这么简单?就是这么简单!不简单,那还是《易经》吗!
《系辞》第一章说:“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”。
(四)
《乾卦·文言》中说:
九五曰: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”何谓也?子曰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。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。则各从其类也。”
这是《乾卦·文言》中对乾卦九五爻的第一次注解,分量非同一般。夫子首先提出的,不是飞龙如何,也不是大人如何,更不是九五如何至尊,夫子说的是圣人睹万物各依其性而从其类。
伏羲氏创立八卦,核心建模的思想,就是比类取象。天地间一切事物可分为八类,即八卦。事物处于不同的天地时,八卦也流转不同。每一个事物又自成一天地,有自身的八卦。如此一套简易的法则,却能描述万物。
也只有这样简易,才能成为整个事功层面的起手招式啊!
图片
(五)
那么格物、类万物之情、尽物之性,就是搞分类学吗?当然不是!
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格物的成果是致知,这显然不是一本目录学知识。结合《易经》的基本原理看,所致的知,也不是万物的分子原子结构这种知识。
尽物之性的起手招式虽然简单,但是要做好,却并不容易。要完全做到,前提甚至是先尽人之性,甚至是通神明之德。这几乎就是说,做到了明明德,也还只是做好格物这件事情的基础。这就好比说,课题的理论原理和实验方法都很明确简单,但是如果没有博士水准,这个课题还做不好。
为什么呢?
给万物分类,实际上就是给万物打标签。我们做事的过程中,必然有诸多事物的因缘。我们给其打的标签,体现了我们如何认知,如何与之互动。
进一步说,给万事万物打标签,用一个概念,表达具备诸多特点甚至复杂结构的事物,这是人类思维活动高级阶段的体现,是人类找到的用极低的算力,却能够完成极其复杂任务的基本方法。
例如我们说“火箭”,仅仅两个字的一个概念,我们大家就都知道这指的是什么,火箭背后的海量信息细节,都被压缩进入了这一个概念中。人类文明的一切,都可以说构筑在了标签系统之上。这正是万物各从其类的功德。这正是格物成为治国平天下这样宏大复杂事业基础的原因。
这些标签概念,原本是我们成就事功的利器。但一旦我们忘记了它们其实是应机应事而用,把它们当作不变的真理,它们就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障碍。
我们格物的目的,不是把事物放到格子里面,成为一个一个固定的知识。我们真正的目的是“物物而不被物所物”。
(六)
借用佛学的说法,尽人之性可以理解成去我执,尽物之性可以理解成去法执。围绕自我,如果有诸多已经形成的固定标签和观念,这毫无疑问会影响洞察本质、归类万物。如果又恰好与要做的事情相关,相应的事功则会变形跑偏。
当使用一个错误的概念去做事的时候,所造成的伤害,和概念系统能带来的益处同样巨大。
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。有所亲即是有所私,万物不能无私,故而万物依其偏性而各从其类。这原本是天地间最明显的道理。但因人心各有其私,故而令简趋于繁,显变为隐。
圣人德业大成(明明德)而无私,圣人无我而以万物为我,故能天下共亲。天下共亲,即是可与万物共情(类万物之情)。
所以,格物之难的第一个原因是:心中无私,才能与万物共情。
依据孔子对乾卦九五爻的注解,一件事达到了乾卦九五爻的状态,一定是此事相关的各种人、物与事,各自处在适宜的时位,发挥着各自适宜的作用,这就是各从其类。
(待续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